年度
|
成果名称 |
奖励名称及等级 |
负责人 |
2006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体育期刊的发展特征 |
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赵蕴 |
2006 |
我国优秀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的研究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姚家新 |
2006 |
新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双向驱动发展研究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陈伟 |
2006 |
竞技体育管理“重、难、新”问题理性思考及对策研究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孙汉超 |
2008 |
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专著) |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胡亦海 |
2009 |
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之研究(课题)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胡亦海 |
2010 |
乳腺癌MRI表现与其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研究及临床应用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贺兰香(10) |
2010 |
病人安全现状与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汪学红(10) |
2010 |
健身易筋经编创研究与推广应用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石爱桥 |
2010 |
湖北省竞技体育发展与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胡亦海 |
2010 |
黄石市“民情快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 |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黄浩军 |
2010 |
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模式的理论构建 |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周贤江 |
2010 |
现代社会体育与媒体的关系 |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赵蕴 |
2010 |
中医药方法干预心脏源性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研究与应用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杨翼 |
2010 |
国家男子曲棍球队备战2008奥运会体能评估模式的建立及相关研究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张立 |
2010 |
转型时期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发展模式研究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刘志云 |
2010 |
中华体育精神研究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黄莉 |
2010 |
健身易筋经功法编创研究与推广应用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石爱桥 |
2010 |
篮球网络教程创新与实践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王兵(3) |
2010 |
电针穴位刺激提高运动员速度力量的机理及其应用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胡亦海(4) |
2011 |
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立与运行机制研究 |
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彭道海 |
2011 |
我国优势运动项目布局重构对策研究 |
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余银 |
2011 |
体育的价值理论研究 |
国家体育总局“十一五”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黄签名 |
2011 |
我国体育人才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徐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