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健康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中心简介 | 学术团队 | 科研服务 | 人才培养 | 服务社会 | 下载中心 | 在线咨询 
首页
 最新公告 
 中心动态 
 相关新闻 
 理论前沿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中心动态>>正文
 
柳鸣毅博士在《中国体育报》理论前沿版块发表文章
2017-07-17 16:25  

2017 年 7 月 17 日,我中心青年教师柳鸣毅博士所撰写的《少年强中国强 体育强中国强——全面引领青少年体育治理新常态》一文,被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文章,在《中国体育报》理论前沿版块发表。而且,该文也是柳鸣毅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外青少年体育组织培育与政策监管》的总结性研究成果。能够在中国体育报理论前沿版大篇幅报道,既是对柳鸣毅同志近年来科研工作的极大肯定,也是对运动与健康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工作的一次重大鼓励。

 

少年强中国强 体育强中国强
——全面引领青少年体育治理新常态
武汉体育学院副教授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柳鸣毅

  从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的角度探析人类发展,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品格塑造、社会融合、性格培养、接受教育的关键阶段,青少年是家庭生活的核心成员、是社会关爱的主要群体,更是国家兴旺发展的后备力量。在全球化视角下,体育运动从游戏起源、非正式运动、正式运动发展到今天的职业化、社会化和组织化治理模式,其健身、健心、健群的多元化功能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深远。

  一、从“少年强、青年强、中国强”到“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尤其是将青少年体育工作视为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校园足球引领中国足球青少年培育计划逐步实施、“三亿人参与冰雪”引导我国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与提高双向驱动发展。2014年第二届奥林匹克夏季青年奥运会在我国南京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看望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青少年运动员,强调:“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 时过三年,在北京冬奥会紧张筹备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2月24日上午观看我国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国家队、冰球青少年运动队训练时,表示:“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体育发展已成为国家复兴、社会进步、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健康中国2030”发展纲要》中更是将体育作为促进公民健康、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针对青少年群体也提出了青少年体育组织、体育赛事、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具体规划。

  从“少年强、青年强、中国强”到“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更是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少年体育事业的亲切关爱和高度重视,“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将进一步强化体育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体育在青少年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强化体育在青少年休闲生活中的积极效应、强化体育在青少年社会组织中的主要元素,最终通过强化国家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执行落实力度,全面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育治理能力,以“体育强、中国强”引领青少年体育治理新常态。

  二、“体育强、中国强”引领青少年体育治理新常态

  新常态之一:强化体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从生命的角度阐述了体育的价值,他表示:“身体是生命的载体、健康是身体的质量、运动是生活的权利和本能。”从生命本能的角度,约翰·洛克将体育与生活、身体、生命联系在一起,是基于体育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体育的高度概括。然而,当前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不足、体质健康下降和体育活动参与率下降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由于缺少体育活动而导致的儿童肥胖率上升、慢性病青年化等问题尤为严重。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过程本身就是本能的、生命活力充盈的身体和情感的迸发,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是体育本质的体现,更是彰显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所在。当前,国家、社会、家庭应积极引导青少年科学、有序、健康的参加体育运动,鼓励参与幼儿园和学校亲子活动、闲暇时光家庭组织体育活动、拓展体育户外休闲等活动,积极培育青少年体育兴趣爱好、养成体育习惯,促进其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

  新常态之二:强化体育在青少年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我国著名思想家蔡元培先生最早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教育是教育事业不可替代的一部分,科学的体育运动能有效促进青少年智力能力和非智力能力的培养,促进其身体、心理、社会的有机融合。诚然,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状况令人堪忧。我国官方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每周体育课的天数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小学阶段(6-19岁)开展体育课程为3-5天的总比例为36.1%,而初中以后每周体育课数开始逐渐减少。可见,体育在青少年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还未建立,一方面,体育课程数量、效果、质量难以达到强身健体、引领示范的效果,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吃苦怕累、兴趣不高、时间不够、学业压力过大等直接影响其参与动机。因此,在深化基础教育和体育工作改革的过程中,应全面提升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以体育课程为核心,按照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保证青少年体育课程时间、节数和天数,有效推进体育课程项目化发展,围绕培养具有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师、运动项目教学指南和大纲、运动项目校园四级联赛、学校特色体育活动和技能培训等强化学校体育的促进作用,实施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专项化运动课程,树立体育在青少年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新常态之三:强化体育在青少年休闲生活中的积极效应。

  在休闲生活多元化的时代,儿童青少年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加、速度加快,但其判断、审视能力较弱,导致当前儿童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触屏时间逐渐上升”、“犯罪率增加”、“心理不健康”及“静坐少动不良行为习惯”等现象较为严重,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幸福和国家发展。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应创造条件,引导青少年通过积极体育运动和身体锻炼,体验其体育运动给予休闲生活带来的身心放松、竞技博弈、生命体验、欣赏取悦、体质健康、体魄强健、时尚靓丽的获得感。当前,各级各类体育、教育等机构组织应开展丰富有趣且符合儿童青少年成长规律的体育活动,依据“身体动作-体育技能-体育竞技”的原则设计体育活动链条。开展促进青少年社会化成长的社会活动,让其从体育休闲活动中体验失败和成功、失落和信心、个人与团队、指挥与服从等心理品质和健康行为,彰显体育在青少年休闲生活中的积极效应。

  新常态之四:强化体育在青少年社会组织中的主要元素。

  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社会组织的背景下,如音乐、舞蹈、书法、英语、数学、社会志愿服务等各级各类青少年社会组织蓬勃发展。随着,社会和家长体育参与意识的不断提升,各种类型的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同时,国家教育、体育部门也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户外营地、校外体育活动中心、足球特色学校等创建与命名工作纳入发展规划,作为青少年体育的阵地建设工作。但《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儿童青少年参与青少年俱乐部、青少年户外营地的比例分别为1.55%和0.68%,从体育锻炼形式来看,有同学或朋友自发组织体育活动比例达到35.1%。显然,应建立以普及体育运动为目标的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以体育组织建设落实校园足球后备梯队建设、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等工作,形成网络型、基层性的青少年体育组织创建体系,按照社会组织的运行模式,合理利用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资源,提高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社会组织的独立运行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使体育成为在青少年社会组织中的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新常态之五:强化国家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执行落实力度。

  《奥林匹克委员会2020议程》提出以青年奥运会为载体,发挥其在健康生活方式、普及体育运动、传递体育文化和接受体育教育的作用。《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列为专栏工程,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体育运动技能、每天不少于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每周三次以上中等强度活动时间、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达标率达到100%已纳入《“健康中国2030”发展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树立了体育在青少年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国家发布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校园足球、户外运动、水上运动等一系列发展规模均将青少年作为重点发展人群。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分析,国家体育、教育等相关部委以及各级政府、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及企业应执行国家青少年体育政策,尤其在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体育活动开展、体育教育融合、体育经费投入、体育卫生健康、体质健康监测、体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强化落实力度,保障青少年权利。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将来要成为一个强国,各方面都要强。”我们相信,青少年体魄强健、心理强大是国家各项事业强的基础。

 

关闭窗口

湖北省运动与健康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461号武汉体育学院科技楼401室    联系电话:027-87190827
鄂ICP备11017482号-1 邮政编码:430079